崂山有很多叫石屋的地方,这些石屋有的是山民在深山中建造的真正的石头房子,山民们祖祖辈辈在其中狩猎、采药、守山,后来逐渐荒废;有些是山中的石头叠加累积而形成的类似房子的洞穴,此洞穴如果被山民利用一般称为石屋,有些被道人当成修行的场所,则一般称呼为某某洞。
山民自建石屋的一般分布在路的节点和岔道口,现在大多成为山友行山走水的重要标志和憩息地。这些地方有些是有名字的,如九水的水石屋,有一个让人遐想的名字,可能临近九水的缘故吧!天泉的桑石屋,名字也很有味道;有些则只是起到节点而没有享受到特别的名字,简单的称为石屋。如北九水到黑风口之间的石屋、天棺石下的石屋、茶涧的石屋……。诸多的石屋分布在深谷幽壑中,仿佛是指路的灯塔,给独行的山友提供了诸多的安全感。从这些石屋可以看出,在崂山还是一片原始的处女地时,山民们就早早的深入到了大山的腹地,靠山吃山,以山为生活的来源艰辛的生存着,崂山内部四通八达的野路很多应该跟他们有关系。
还有些自然形成的石屋,或者被山民当成遮风避雨的所在,或者被修行这人作为修炼的道场,也广泛的保留了下来。这些石屋,最有名的应属于北九水的双石屋,传说以前山民初居于两个石屋中后逐渐形成了村落,故名为双石屋村。该村南部山岭上有一石门,状似桂林的象鼻山,人称为风石屋,我想大概是风从中而过的缘故吧。这个自然形成的风石屋与翻过山梁后人工的水石屋,正好形成风水石屋的格局,看来此处的风水确实不错啊。另外在附近大崂村有个官老石屋,据说是以前有官员在此居住过,是否如此不得而知。此地以后建有书院,名字就叫石屋书院,可以看出这个石屋可是大大的有名啊。还有个有名的石屋位于日起石下名高石屋,屋为自然形成,又名清风洞,屋内宽阔严整,可容数人。清初广住大师在此苦修十八年,后葬于不远的山岭,至今其墓塔仍存。巨峰下也有石屋,蓝水先生在《崂山古今谈》中讲:“由铁瓦殿东去约一里至白云洞。此明代以上所称白云洞。一状似田螺大石,斜插地中,东南向。旧时中祀神武,土台尚存。牧牛者每避雨其中,俗称牛石屋。” 看来这个石屋是民道共用的,民称为牛石屋,道称为白云洞。即墨人蓝田游此洞后写下《巨峰白云洞记》,是现存的崂山第一篇游记。南怀瑾先生说过道是药店,儒是粮食店,巨峰下这个石屋对山民来说是用来生活的,首要功能是避牛,是粮食店;对道人来说是用来修炼的,首要功能是白云空明,是药店,此中可看出民道追求之不同。
崂山还有一个石屋与抗战有关。这就是位于登瀛的石屋岩。石屋岩实际是一个岩洞,现在已经找不到痕迹,据说是被村民们开发了。其原先位于前登瀛村委的办公楼处。1945年的4月14日,崂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青保总队,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和日军的战斗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在石屋岩北洞口东侧的巨石上镌刻了一篇战况记实和副总队长高芳先的“东海增辉”题词。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个岩洞很有来头,它应不是自然形成,而是先民们烧窑过程中用烈火烤灸崩裂而形成的(登瀛村地处崂山脚下,早先这里遍布檀、柞、楸、枫等林木,先民们曾在这里伐树烧炭,原名登窑,后由沈鸿烈先生改为现名),所以该石屋应为此地居住先民自然生活形成的,可谓历史久远。可惜后来石屋岩的大石块被采凿净尽,这片既纪念着先民遗迹也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石屋不存在了。
崂山的石屋有的记载着崂山地貌的变化形成,有的记载着生活其中的山民艰难卓越的生活,有的记载着百年间游历于山中的那些大道鸿儒高僧遗留其中的轶闻游记,有的还记载着与侵略者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行走山中,品味这些故事和历史,石屋仿佛就是这山的“志”,讲述着这山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