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一部分抗战部队穿梭在崂山之中,交通不便、补给切断。没有枪炮,怎么打仗?抗战部队在当地百姓背扛肩挑的帮助下,在崂山建立了近十座兵工厂,招募铁匠做技术工人、截断铁轨熔炼、制造机关枪、步枪、大盖枪和手榴弹,依靠这些自制枪械,战士们在崂山中顽强坚持下来,最终赶走了侵略者。4月20日,记者攀登探访了位于王哥庄街道长岭社区团场山上的一处兵工厂遗址,听一些亲历抗战时代的老人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故事。
#p#副标题#e#
一个月前,崂山区史志办公室特邀编审宋立嘉曾和一位岛城文史专家爬山找过一次兵工厂,记者特意邀请他一起上山探访。4月20日,记者来到崂山区东海滨的长岭社区,住在山脚下的刘开民夫妇已年届六旬,他们是为数不多的知道附近团场山上兵工厂遗址的居民。今年63岁的刘开民,当过原南长岭村的村主任,他在当地老人那里听说了不少关于兵工厂的故事。刘开民说,这个兵工厂遗址海拔在450米左右,因为山路陡峭难攀,附近村民和驴友的足迹很少涉及此处。

刘开民想要给记者带路,无奈膝盖疼痛不便爬山,便嘱托老伴林女士当向导。沿着村子里胡同一路朝上,眼前很快便出现宽阔的山涧,一片片茶园点缀其中,环境十分秀美。然而仅仅行进了数百米远,绕有趣味的山路一下子变了脸,山势变得十分陡峭,眼前荆棘密布、草枯石滑,根本看不出有路。林女士一边用木棍挡开满是刺针的树枝开路,一边踢开脚下打滑的石块,还要提前观察周边丛中有无剧毒蝮蛇。记者一行三人只好手脚并用,踩着山石、枯草在树林中穿行,然而带针刺的树枝还是防不胜防,稍不留意就会刮破脸庞、手臂、勾破衣裤。爬到半山腰位置,记者脚下一滑,小腿磕在一块岩石上擦伤肿胀。

攀爬了一个多小时后,林女士几经摸索带着记者翻过了一座山头,在山顶的西南侧连接两座山头的山坳里,林女士指了指前面说,“兵工厂就在那个场儿(当地方言:意为“地方”),顺着大石头往下走就能看到。”记者爬到几块平坦的巨石上,才将已经塌掉房顶的石屋看清楚。这处石屋长十几米,宽四五米,前后门和窗户的框架还能依稀辨出,墙壁上还能看到烟熏的痕迹。石屋后面有巨石和密林掩护,前面几块平坦的巨石紧靠着悬崖,站在巨石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岸的情况。

从石屋向西北方向行进五十米左右,一条山沟里出现几块长条石,宋立嘉介绍,这下面是一口井,“在这么高的山上,这口井里的水量还很足,水质也很清澈,锻炼钢铁制造武器离不开水,战士们生活也离不开水,再往前不远就是制造武器的山洞了。”宋立嘉说。继续攀爬了几十米后,一个隐蔽的山洞洞口出现在眼前,里面别有洞天,山洞内是个不规矩的长方形,高约三米,长约五米,宽约四米。洞的周围砌有整齐的石墙,洞顶和四周墙壁到处是凿出的坑和被熏黑的迹象。“上次我们在洞里刨出了一个生锈的手榴弹拉环,地上这些生锈的铁块也是当年热炉里的残体,山下村民几十年前曾在附近山腰上捡到过哑火失效的手榴弹。”宋立嘉称。“山洞四周原本是用石头堵上的,留出了观测口,从外面不容易看出这里有个山洞。而且靠山涧的洞口能清楚看到山涧以及对面山上的情况,方便侦察敌情,撤退的话也十分方便、安全。”宋立嘉对当年抗战部队的选址精妙连连感叹,他告诉记者,“这里主要生产机关枪和手榴弹,当时任青岛保安总队队长的高芳先还在崂山斐然亭试射后拍照留念。”#p#副标题#e#

86岁的刘伦成老人当年曾多次去过团场山的兵工厂。他告诉记者,设在附近山头的兵工厂不只一个,“在原来北长岭村旁边高石屋前怀的半山腰里还有个兵工厂,这个场儿主要制造步枪;在长岭村一些老房子里也有兵工厂,主要制造大盖枪。”老人回忆,在形势较为安全的时候,造枪主要在村里的兵工厂进行,一旦形势危急,山上两个兵工厂就承担了重要作用。

“当时驻扎在这里的部队是青岛保安大队二团的兵,团长是隋子玉,附近的几个兵工厂都是这个部队设立的。”刘伦成老人说,这些兵工厂里的旋床(记者注:“做枪的机床”)、风箱、煤炭、铁轨、粮食等物品,都是附近村民无偿帮忙扛上山的,制枪设备拆卸后扛上山,然后在兵工厂里组装起来。他14岁时曾多次替扛过这些物品上山,他介绍,高石屋前怀的兵工厂规模比团场山的兵工厂规模还大,有三间石房。造枪工人都是从栖霞、文登等地请来的铁匠,稍大的兵工厂有二三十个人,“山上很简陋,晚上睡觉炕上挤不开,就随便挖个窝睡觉。”一些老人介绍,日伪军曾多次扫荡这里,找到制造枪械的旧屋放火烧掉。日本飞机曾多次在山头上空轰炸,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轰炸两三次。他们曾见过兵工厂制造出的枪械,还时常听到山上传来试枪的声音。

宋立嘉介绍,当年抗战部队攻打附近黄山村碉堡时,此处兵工厂制造的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震慑了日本兵。为此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李先良还特意题字“表海雄风”记述这次战斗的经过,并刻在黄山村一块巨石上,可惜这块石头后来被肢解了,字也消失了。

宋立嘉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和一帮同样爱好研究抗战史的朋友查阅诸多抗战资料,多次攀爬崂山并寻访当地老人,基本理清了崂山中存在的近十座兵工厂遗址。“白云洞附近有两所枪械修理所,长岭有两座兵工厂,大崂南面神清宫有一个兵工厂,还有一个兵工厂在庙石社区附近的熟阳洞,砖塔岭的兵工厂在蟹子甲。”

李先良曾在其《崂山抗战忆往》一书中回忆称,华严寺西北山顶上的白云洞,抗战初期曾是武器修械所,抗战部队长期在此制造枪械,日伪军察觉后对崂山进行了扫荡,翻出了旋床以及其他工具器物,一把大火将屋子焚毁,并杀害了六名道士和两名伙夫。为了选择一个安全而固定的地方,战士们在接近崂山之顶的山洞里建了一处新的兵工厂。“制枪的材料,如钢铁、煤炭、工人的粮食,均须一包一桶捆在肩上,手攀悬崖、脚踏危石,气喘汗流地搬上绝顶去供给,像这样竟爬了三四年之久,其艰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正是这种看起来笨拙的做法,补充了崂山中抗战部队半数的武器。”书中写道。

对抗战部队自制枪支武器的状况,李先良也有描述,“在武器太少穷蹙无计之中,便派队伍于夜间拔铁路钢轨取来应用,铁匠工人将钢轨锯断,投入炉中手工锤炼,照着步枪的样式,一件一件来制造。”“小型工厂平均每天可造步枪一支,一个月三十支,一年便可有三百六十支。这种土造枪,连续可放二十发左右的子弹,过多则枪管发热会炸裂。”